在谈论摸鱼前,一定要先讲清楚一些事。
诸位在阅读浪漫谈的时候,其实是在阅读什么?
人生指南?体制经验?工作技巧?
抬举了,我也不过一个凡夫,我的经历平平,从我身上能学得到什么?
当然,我不否认我的逻辑与分析,能让未入或刚入体制之人,稍稍了解一些体制。
但这些了解,仍是浅层次的,仍是有角度的,如果以此作为指导,恐怕是要坏事的。
于是,自认为我文章最大的意义,应该就是一种共鸣了,一种专属于体制人的共鸣。
有人看文章后觉得,“的确是这样”、“原来你们也这样”、或者“果然都是这样”。
就可以了。
因为我们各自生活在体制内,我们都是孤单的。
我们绝无可能和领导议论体制,也不见得便于和同事交流,我们的家人也未必听得懂意思。
因此,我们只能寻得一处地方,知道我们都是一个样儿,知道我们的感受都是正常的,方能求得心理上的安慰。
当然,除此以外,写文章其实还有一个功用,那就是娱乐。
我们谈起娱乐,总一下子负面起来,好像是在玩耍,好像是不务正业。
这是我们文化的根基,时刻叫人做正事,时刻要正经;不要娱乐、也不要戏谑。
然而,娱乐,实际上只是种新鲜的感官罢了。它并不是贬义的,相反,因为新鲜,它善于抓住人的眼球与神经。
这是“娱乐”的本事,“正经”还不会呢。
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的娱乐大时代,一定要开明的看待娱乐,拥抱互联网,努力成为娱乐的欣赏者、娱乐的创造者才好。
之所以唠嗑这些,是想说明,浪漫谈当然是娱乐的,我们挖掘、议论和吐槽,并不是真要冲上去干什么。
而只是想立足当下,变得想通一点,有趣一点,好受一点,就可以了。
毕竟,你我依然领着国家的工资,那个才是衣食父母嘞~
综上,今天要讨论的摸鱼,也适用于以上的逻辑:
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和分析,并不能、也不想指导什么,仅供娱乐。
切记。
(正文)
关于摸鱼这个话题,我本是不擅长的。
因为我大部分职业生涯是个认真做事的人,也不喜欢那些虚头刮脑的东西,因此以往是从不摸鱼的。
但是我善于学习,精于观察,我可以从他人身上总结出经验。
于是,就有了这篇摸鱼的至尊宝典。
此外,关于我已经写过的数篇关于摸鱼的文章,还可以参见延伸阅读(说说体制内摸鱼(二))(体制内究竟能不能偷懒?如何偷懒?)。
一
摸鱼绝对是有层次的,它的第一层便是“方法论”。
尽管所有人最为关心的都是方法,然而“方法”反而是最基础的。下面就从最基础的开始、从大往小介绍起:
首先是“精神分裂法”。
摸鱼之人,需要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。
这就像唱“空城计”一样,越是没有兵,越是要大开城门、坐上城头,才能唬住对手。
摸鱼也一样。
越是摸鱼,越是要将外在的东西堆得满满的。才可以弥补内在的缺失。
所以,一整天什么都不干的人,却要注意经常去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。
明明干着一件简单而又无足轻重的事,却要反复在领导面前露脸,显得自己很卖力的样子。
更有甚者,越不干事越要在大会小会上发言,长篇大论,反复强调,以彰显自己的投入。
这里面的逻辑是,正因为他不干事,所以他反而有了筹备发言的精力。而那个忙到加班至深夜的人,往往已无力考虑发言之事。
因此,摸鱼之人反而占了先机。
领导觉得他虽然活儿干得不多,但做得很精、很道地、很善于沟通、很善于表达,觉得他很稳、很好。
就是这个道理。
但是,如果你要达到这个状态,你就不得不适度的精神分裂,把自己变成两个人。
一个是认真工作、务实踏实的本我,另一个是故意掩盖和对外彰显的他我。
用那“他我”,顶在前面,去为自己争取最大化的利益;而将“本我”躲在后面,少干些事,享受着实利。
久而久之,人就变成了二皮脸。
那些摸鱼之人,会不知道自己是二皮脸么?
当然不会,他们必然清楚得很,只不过他们故意而为之罢了。
你行么?
其次是人设塑造法。
摸鱼,最需要的便是一个适合摸鱼的人设。
现实中,人设这个东西,倒未必是刻意经营的。
毕竟大多数人也没这个心眼。
但客观上,人设还是形成了。
我曾介绍过“氛围感”——这个体制内的特征词汇。
而氛围感和人设,正是一对双生子,彼此遥相呼应。
正因为每个人都形成了人设,所以体制才有了那种氛围感,在这个氛围感里,你会不自觉的被影响、被带动、被PUA。
由此,又渐渐得造就了你的人设:
一个努力工作、积极向上、言听计从、万事老好的人设。
有了这个人设,你就很难摸鱼。
我最近集中遇到了好多咨询的朋友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身在核心的部门,顶着年轻材料写手的大名头。
却身心俱疲,想要摸鱼。
不矛盾吗?你的人设是音乐才子佳人,但你实际却想滥交多偶,能成么?
所以,你需要的是一个不羁放荡浪子的人设,别人才能够接受你约泡。
人设问题的精髓,就在于,你不能既享受优秀人设给你带来的光环(多多少少有点儿)和满足感。
又不想承担这人设的千斤重担。
所以,人设塑造法便是短期或长期的改变自己的人设,形成逻辑上的自洽。
你不能再无头脑的迁就于这自然形成的人设,而是要刻意的改变。
领导不是觉得你写材料突出么?那你就得自断双臂、挥刀自宫。
在这个过程中,必然会伴随着阵痛:领导未必能接受你变差了。
因此,需要循序渐进、需要反复博弈、需要九浅一深,最终,对方总是磨不过时间的。
这是体制,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,悄摸摸的动作,有意识的改变,终究是可以成功的。
当你不再是一个优秀的青年、可利用才俊,而是一个看起来就挺浆糊、挺江湖的人,那么对你的摸鱼也就没啥可指摘了。
再次是心理平衡法。
之所以将心理平衡称之为一种方法,因为它简单易懂,而且有巧妙的针对性实操。
很多人,潜意识里想着摸鱼,然实际行动阻力之大,愣是迈不开步子。
心理学上早就说了:
人们只是生活在惯性之中,做着早就“习惯了”的事情。你以为你在左右自己,其实你早就被惯性所左右。
那么你的习惯是什么呢?就是有任务就完成,领导让加班就加班,孜孜不倦地做下去。
因此,你唯一的机会,就是利用那心理极不平衡的时候,去尝试小小的突破。
具体来说,比如,上午的工作异常繁忙辛苦,结果没落着好,还被骂了。
那么,就趁着怒气,中午抛却一切,到远离单位的地方去晃一圈,故意让自己撒个气,也享受一下慢下来的感觉。
又比如,晚上不情愿的被迫加班到了很晚,感觉亏大了。那么白天就故意迟一些到单位,或者故意在上午放慢节奏。
借着这不平衡的心态,突破一把自己的底线,破坏一下自己的人设,挑战一下敬业的习惯。
再比如,为了讲话稿禅精竭虑,结果通宵的努力被轻易地推翻重写。那么,如果能逮着一个下午开会的机会,那么开完会就果断回家吧,哪怕离下班还早。
尽管只是一个个小小的动作,但摸鱼总要有这第一步。
体会了这一步的感觉,觉得没什么坏处,然后才会渐渐心安理得起来,接着又会感到心理反而好受些了。
于是,开始频繁起来,逐渐爱上了这种感觉。最后,哪怕没有什么痛苦的工作,也要主动地寻得休憩。
如此,才有可能成为摸鱼大师。
第三,再讲讲万变不离其宗的~搪塞推脱之法。
任何摸鱼,最后都要落到如何推脱工作上来。
毕竟你准备摸鱼了,领导并不知道,他还是会孜孜不倦地给你布置工作。
如果你把领导布置的工作,全部认真落实完成了,那也就谈不上摸鱼了,所以推脱搪塞是必要的。
其一是不接。不接自然最无敌。
但你一件活儿没接,领导总觉得缺点什么,很可能换一件给你,所以不可能什么都不接,总还是要接的。
因此,不接,是指不接那些拖泥带水、内容繁复、遗害无穷的活儿。
而对于整体尚可、事半功倍的活儿,还是要接。
接下来,看上去把自己填满了,领导才不会盯着你。
其二,有技巧的拖。
有人说,不接谁不会啊,关键领导硬布置给你,不接不行啊。
所以,才要拖。
所谓有技巧的拖,就是要分轻重缓急。总有最身家性命的东西、拿来先做,其他的都扔在一边。
把重要的东西做到基本能交差,那么心里就有了底,你知道最坏的结果也坏不到哪儿去,之后就可以拖一拖了。
因为不是最重要的东西,所以领导的急切也有限,虽然会催一催、逼一逼、骂一骂,但事实如此,也无可奈何,不至于上纲上线。
拖,不是傻拖,而是掌握好平衡,在领导的底线上反复摩擦。
我曾经举过例子,领导对你的底线,是需要你去探的,是需要你去拉低的。
你不作为,领导的阈值是绝不会自动降低的。
当然,既然拖了,自然是会被说的。既不想被说,又想要拖延以减轻工作量,这是矛盾的,务必要有心理准备。
但拖了之后,便会发现世界豁然开朗:
有一些工作,拖一拖,竟然就不需要做了;
有一些工作,拖一拖,竟然就简化地做了。
有一些工作,拖一拖,今后就越发可以变本加厉地拖了。
真棒~
就似有些报告、材料,你写得认真讲究,其实没啥效用。写得简单,其实也就这样了。
领导若要你反复改,那么就陷入反复的拖,最后拖到没有脾气,拖到精疲力尽,也就这样了。
能用,但不堪大用,还能咋样呢?
等到常常拖延之后,这逻辑又和开头呼应起来——拖延的人设立起来了,低质量的人设立起来了,摸鱼的人设也就立起来了。
其三是简化。
摸鱼,摸得其实就是时间差。
你干一件事只需要30分钟,但却能坚定得让领导和外界认为你需要干2小时。
那这里头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差,就是你摸鱼的空间。
想想是不是这样?
比如我经常说,写材料是个弹性极大的工作。
说实在的,那些华美的文章,用词确实好,从来都是对仗而又不带重样的。
心血全在字里行间。
我也经常会为了无穷无尽的“加强、完善、强化、优化、改进、深化”,为了“持续、继续、进一步、跨前一步”而消耗大量时间。
但有一天我想通了,挨个用一遍、甚至重复用一个不就完了么,怎么简单怎么来,别再处心积虑得反复斟酌了。
一旦你突破了自我,下得了笔,体制内就再没有困难的工作了。
把事干简单了,是一种技术,是一种勇气,也是一种理念。
就好像做卷子,你只做最关键的题,然后六十分交卷。
于是,领导就总是处在那临界点。虽然不太满意,但也没有到爆发的点。
长此以往,他就习惯你这位60分的同志了。
然后,简化归简化,你仍要在形式上进行故意的修饰。这修饰你可以不动脑筋,但领导不知道,他以为你写这些东西是花了时间的。
最后,你得憋着不交稿,只在临界点交出去。于是时间差就出来了。
二
以上是第一层,术的方面。
第二层,乃是心理上的问题,即“心态论”。
摸鱼之人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,和自洽的逻辑体系,甚至也要努力站上道德的高点,不然摸鱼是摸不好的。
首要的心态,是求真务实。
比如,我为什么要摸鱼呢?只是为了偷懒吗?
太小瞧我了。我摸鱼,是因为领导布置的那些东西,实在不得人心。
他总是为了那些无意义的文字反复地纠结和斟酌,把宝贵的工作资源浪费在了折腾之中。
他就是期望用文字来表示些什么,试图打动更上级的领导,他是在争业绩、争口碑、争印象,而不是在干实事。
如果真的是实事,我反而很少见人摸鱼,哪怕是老张,也会动脑筋、投入工作。
只可惜,大部分是虚妄的。哪怕本来是件实事,也会在实事上生出虚妄,然后把精力消磨在虚妄之上。
所以,既然这件事本身就是虚的、就是无聊的、就是无意义的,那我认真个什么劲儿啊。
所以,摸鱼,只是抵制这种形式主义罢了。
摸鱼,反而是高尚的。
哪一天,领导想通了,决计只做最实之事了,只写办事指南、业务流程、只解决具体问题、具体工作事项了。
那么,我可以不再摸鱼,安心工作了。
而到了那时,以我们现有的编制人力财力,完全是不用公务人员加班的。
每个人都做八个小时真正的实事,那我们的事业恐怕是要有翻天覆地的进步的。
而在那之前,对不起,我拒绝将生命投入虚妄之中,我只能继续摸鱼,独善其身了。
其次的心态,是自我立场。
我一直叫那些快抑郁的朋友要爱自己。
因为我曾经亲手压服住抑郁症的同事,报警并把他送至精神病院。
因为我曾亲身经历敬业的同事罹患急症离事,留下一个孩子独自经历催人泪下的故事和人生。
我觉得和这些相比,那些文字上的事情实在是算不得什么,不值得我们为此劳心劳力。
同时,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站他人的立场。
你既已厌恶、既已觉悟,那么做你自己便罢。因为只有你是你的,你的家人是你的,其他都不是。
——你和一把领导关系不错,你为他考虑。
殊不知他早已得到那官,早已得到他的赞誉。
殊不知他在人前昂首,他在晚上一顿酒中可以收获无限的追捧。
他是他的super star。
他的激素水平是你的数倍,他活得很嗨、很精彩、很有前途,需要你去可怜他责任大、可怜他很繁忙?
就跟担心王力宏嫖娼、微娅逃税后还能否挣到钱一样,要你一个月薪五千的来担心?
同理,副职领导也不是你该担忧考虑的。
副职的确很苦逼,是很辛劳。
但在一正两副的体系下,人家继续升职的概率比你大的多,人家两眼瞄着快退休的正职,人家前途无量。
一旦成了官,就相对更容易成为官。
人家得苦,是有盼头的。
而你,还面临茫茫的海选,你的饼还大的很,很无边。需要你来为他考虑?
当然还有同事。
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同事,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都是不同的。
也许这个人满脑子想要表现升职呢?也许这个人比你还想摸鱼呢?
你无法估算每个人的想法并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。
同事们之间最该做得就是相互学习,如果人人都一副摸鱼的姿态,形成摸鱼的联盟、形成吐槽的氛围。
那领导也只能接受这命运了:这队伍带不起来,没办法。
于是,领导一躺,队伍反而变成了干实事的队伍,有趣。
再次的心态,是超然于事
你身在山中,迷失于岭间,是摸不好鱼的。
只有那山外的神仙,才活得逍遥自在。
因为他的关注点不在这一草一木、一山一水;他的心在琼楼玉宇、在万寿仙丹。
于是,所谓领导的责备、工作的缓急、人际的关系、体制的氛围便都引不起他的兴趣。
记住,只要自己的心态不动,那么别人、任何人,无论是大领导、小领导还是同事,就都拿你没办法。
而只有你心有所属,你才能坦然的摸鱼、毅然的摸鱼、持续的摸鱼。
而不会在摸鱼的时候左思右想,胆战心惊,总觉得领导要来骂你,有人要来对付你,单位要来处分你。
如果是这样,你还如何摸得了鱼呢?还不如乖乖工作呢是吧。
至于这神仙心态究竟该怎样练就,主要看你有没有追求。
你除了被迫的工作以外,你还有啥是极其主动的,是迫不及待得想要做得?有没有废寝忘食想要实践的,有没有总令你牵肠挂肚的?
我举得极端的例子,就是你正在交往一个美女,她马上就要与你上床了,你下了班就想去陪她,与她约会。
她身材好,还有得是钱,她是如此的吸引你,甚至能与你结婚,你的生理问题、心理问题、人生问题全解决了。
由此,领导要不要你做事,要不要指责你,又有啥关系,还要啥自行车?
所以,越有追求,越能摆脱那些形式主义的桎梏,越能够轻描淡写得say no。
当然,关于追求这个问题,很多人并没有体会,也实在难以想象,我最后再形容一下。
比如,你上班八小时,然后继续加班,用工作挤占了生活的时间。
假设反过来,如果你把生活中的事,反向带入到工作,竟然挤占了工作的时间。
那么对工作来说,你难道不正是在摸鱼么?
所以,摸鱼,不等同于偷懒,而是你有一件必做之事,你对这件事的欲望和追求,胜过了一切,于是你为了这件事而开始挤占工作的时间。
这才是摸鱼应有的心态,这才是摸鱼的境界——超然于事、只争朝夕。
因此,摸鱼并没有不堪。相反,它十分充实,它时不我待,它摸得如鱼得水,它摸得心花怒放~
三
第三部分,阐述一下摸鱼的底层基础逻辑。
摸鱼究竟是否可行,现在仍然挂着一个大大的问好。
因为领导看起来那么不近人情,逼得是如此的紧,言语是如此的难听而又充满了胁迫。
摸鱼会不会死得很惨?
因此,我们仍需要探究底层的基础逻辑。就是领导究竟能拿我怎么样?
这里我列举领导的几种权力和我们对应的策略吧。
第一是人事权(职级)。
要知道你的大多数领导,都是没有人事权的。这权力只掌握在极少数大领导手中。
因此,你的直属领导,乃至领导的领导,都很可能只有建议权。
所以我们策略是远交近攻。
既然直属领导没有人事权,那么就别客气了,该摸它的鱼就摸它的鱼。
他即使对你大发雷霆,转身之后也只能对着更上级的领导打小报告。
凭他自己是干不掉你的。
但是,你对着那更上级的领导,要交往、要送情、要留好印象、要稳住。
于是,上级领导就难做,毕竟下级和下级的下级都是下级。
尽管他一定倾向于你领导多些,但只要你维持住印象和关系,他总不至于因一面之词而打死你。
所以,直属上级便始终搞不定你。你便一直有生存的空间。
第二是财权(工资)。
体制是一个戏比较多的地方。
兢兢业业、呕心沥血、鞠躬尽瘁、为民请命、服务群众、做出贡献、奉献事业、岗位建功等等,再加一个完成领导交办任务。
不知道看了上述词汇,你有什么感觉,至少我觉得它的锚点很多,全不一样。
比如,有些是从事业角度出发,有些是从群众角度出发,有些是从本心角度出发,有些是从岗位角度出发,而有些就纯粹是从领导个人出发。
所以,对于“我究竟为了啥”这个问题,非常难以定位。
有人说,不就是为了人民么?
也不对,比如,我给领导写讲话稿这事儿,和人民就没啥关系。
你硬要通过重重的关联,说明讲话稿可以有利于领导讲话,从而使大会开好,从而激励了台下的人,从而他们回去就会更好的工作,从而群众就得利了。
我只能说,中间商太多了,没法儿说服我们呐。
正因为价值体系紊乱,所以我们会迷失,我们也陷在了戏里。
但当我静下心来,把它彻底扒开,发现它不过就是个财权的问题。
你通过某种考试机制,获得了一个财权,由财政给你发工资。就这么简单。
尽管外界给你冠以了各种名头,公职人员、青年骨干、优秀党员、科长处长、国家干部。
但实质上,财权才决定了你是谁。
一下班走出单位,你拿多少的工资档位,才是根本性性的,其他都是假的。
你五千块一个月,却自我感觉日理万机、拯救了万物苍生。那你老婆还是不会认,你在家里还是没地位。
我写了这么多,就是想说明财权才决定了真正的你。
而这个财权,你的直属领导管不了、上级的上级也管不了,甚至财政本身都管不了。
它来自于整个体系,来自于考试的背书,来自于国家法律。
尽管天打雷劈的话我们也听了不少,但是真正能改变财权的事极少极少,很难很难。
因此,摸鱼之人变有了一个最强的底气:你其实是岿然不动的,只是你自己没有意识到。
第三是一个充满迷惑的权力:业务权。
业务权或者说岗位权、也可以理解为工作安排的权力,才是各级领导真正能够左右的权力。
很多人真正担心的是,摸了鱼,领导反而记恨于自己,并安排更多的工作,或者变换自己的岗位,甚至变动自己的科室。
这确实是一大制约。
关于这个问题,我倒是要说一句。
领导总要有些权力,不然他也太惨了对吧。
所以我经常说,工作和岗位安排权是领导最后的权力,不可动摇,也不要试图去动摇。
领导安排,你也没办法,乖乖服从即可。
你的优势是在于人事(职级)和财力(工资)的保障,领导的优势是在于可以任意安排你。
于是,就呈现出了“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局面”。
不用去思考“如果把我调去写材料了怎么办”?
而应该要坚持,无论被安置什么岗位、安排什么工作,只要人事和财权不变,你还是你,你仍能控制自己的付出,如铁秤砣一般,你就赢了。
第四,也是最后一点,是我们对于自己工作量的总体评判
归根结底,摸鱼的底线逻辑是一种平衡术。
我们摸鱼,实在是因为我们干得太多了,远远超过了平均的工作量,远远超过了应当的付出。
所以,摸鱼,只不过是让工作量回归到正常的水平,只是回归到其他同事、其他科室的水平。
所以,我相信摸鱼是有底气的,摸鱼的逻辑也是站得住脚的。
只要你的工作量大于平均工作量,你终究是不用害怕的。所以,我建议可以适度养成记录自己工作量,记录他人工作量和记录领导安排的习惯。
这对自己是有好处的。
四
洋洋洒洒聊了不少,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,就是如果真要摸好鱼,似乎也并不简单。
的确如此,我所见过的摸鱼大师,个顶个都有着“一身本领”。
比如老张吧。推活儿稳如狗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投稿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本站的观点和立场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