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这里关注^我哦!
讲讲实测有效的路径吧~
记得在高考前,我面临了比较大的抉择。
当时我的成绩非常糟糕,班主任对我的评价是,你能考上大学(本科)就谢天谢地了。
他还说,如果是大专,希望你也不要不去。(涉及学校升学率)
事实上,当时我确实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:
比如说,真的是大专,去不去?还是复读?
或者连大专都考不上,高职去不去?(我们那儿有些特殊高职还需要提前面试的)
外省市、小地方的大学去不去?
咬咬牙,复读一年,重头开始是一种;先勉强上岸,徐徐再图又是一种。
每个人都得面临这样的考验,每个人情况都有些差别,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,也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。
考虑再三,我决定走后者,先上岸再说吧。
我长长的志愿真是从头填到尾,外省市不知名的高校也填了。
这也就奠定了一个未来的基调,日后,我经常会走这条路线。
所以,我把它写出来,供大家在人生抉择路上有所参考。
体制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都比较大,公务员当然是体制内,事业单位总体上也算。当然,有些事业单位偏向市场化,略有模棱两可。
还有非在编人员也不少,他们算不算体制内的呢?
政策上不算,可我们心里清楚,他们就身是在体制内,怎么会不算呢?
进体制,没啥可说的,考呗,逢进必考。
呵呵!说起来真是轻松。
上了岸的,只要对着还在游泳的人鼓个劲就行了,考呗,快考,加油啦~
人就是这样的,把十年前自己迷茫、痛苦、忐忑的心情忘得差不多了,只记得励志的那一部分。
所以,非常正能量地鼓励对方,国考考部委,省考考省厅,地方考县乡镇。
仿佛你只要努力,就能考得上。
至于还有很多人讨论选调生,我就不说了,我们那儿确实有选调生,清北复浙。
。。。我向来提倡人与人平等叙事,也不是说有多崇拜那些学校,可你得承认人家读书考试确实牛逼,智商确实碾压。
你也得承认普通大学才是大多数人的归宿,尽管不受人瞩目,可我们一样也有下半辈子要过。
所以,选调这条路我提都不提了。
我只讲,一个勉强考上普通大学的人,该怎么上岸。
亲测有效。
一,先把自己立住
我在基层待的时间很长,和街镇那些窗口的人交道打得太多了。
现在的街镇窗口,清一色编外,社工,临时工,太杂了。有大量年轻人在那儿承担着主力工作。
细碎、低档、烦闷、吵闹。
好多人是不愿干的,但干下来之后,从那里考出去的人真是不少。
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一个,年纪不小了二十八九,很勤快,做事也很负责。当然,平时也会经常吐槽工作什么的。
大家也都知道他在考,各种考也考了好几年了。
有一天,忽然好消息就来了,听闻他上岸了,进得就是我们系统,具体单位是在另一个市县的。
我想表达什么呢?
我想说,我建议人还是得先立住脚。
破釜沉舟、脱产复习考试行不行?有的人可以,但大多数人的心态承受不住。
本来心态还可以的,一破釜沉舟、压力太大了。
没必要。你需要的是,在一份接近体制内的工作中,用工作来转移你太多的思绪。并且,那份工作还能适度激励你上岸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这时,街镇一线非编岗位居然就有了那么点意思~
进这地方不需要太复杂啊,托人打打招呼,进去没什么程序的。
有的地方走正规招考社工,那就更好了,正常应聘考个社工吧,50岁的我都见过能考出来,不难。
进去以后,调整心态,既不能被煮了青蛙(进去以后混日子不考了,我抽你),也不要急躁。你已经身在体制内了,目标就是拿编制~
是不是比在外面散漂好多了,目标也明确多了。
并且有了工作和收入,周遭的压力小多了。也不像在小企业,风雨飘渺的,不利于身心健康。
把自己的脚先踩实了,踩稳了,再徐徐图之,是个很好的办法。
二,真进去了,你会发现天地又不一样了
“围城”这个东西,也不是简单地说外面进不去、里面出不来的问题。
而是说,你永远对其中最核心的信息一知半解。
我举个例子,有一年我们单位领导挺焦虑的,他想招人。
是的,他招人,他焦虑。
一是单位几年没招新人了,退休了好几个,很缺人。而招考程序比较长,从提前报计划到招录,大半年没了。他很急。
二是领导心里其实很慌。体制内么,招一个人很可能就是干一辈子的。你知道他考分高,你知道他做人做事怎么样吗?
是的,公务员招考是个很必要的公平阀,也是保证体制健康的基石。
但这是宏观层面的事,具体到某个单位某个岗位,领导不需要你考分很高,不需要你很聪明过人,不需要你反应敏捷。只要你踏实懂事、一心一意就行了。
业务上的事,都可以教,不怕多教你两年,就怕你人品有问题,或者心猿意马的。
这个时候,已经知根知底的街镇编外人员的优势就出来了。
不论真人品如何(永远也不会有人真正知道),但至少这在街镇干下来没问题不是吗。论业务,在街镇一线干过,杂七杂八知道的多,基本工作经验也没问题。
然后你又考得上,说明行测和申论得水平也可以。那领导就特别愿意招这种人,清北复交有啥用,使得顺手了,小匕首比大砍刀更管用。
这样的事情,你不在体制内待一待,你永远也不知道。
实际上,街镇这个大杂烩,对上的条线多得很,你有各种机会接触各条线的公务人员,甚至是小头头。
他们会给你提供各种内部信息,哪儿哪儿今年在招人,需要什么样的人,有没有内定(知道有坑位的就别去了)。
这些岗位,你考上了,录取的可能性都更大。
而且,你可以光明正大的考,光明正大的问,光明正大的托。因为,大多数人是善意的,比如街镇领导就希望他们能考上,自己手里出去的也算是自己人了,以后指不定还有工作帮衬呢。
三,有的时候别挑,先上岸再说
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起点高一些,起点高的人也确实优势巨大。
但是,每个人又都需要认清现实。
比如,我所在的省厅,上一次招录应届大学生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。所以,高起点的地方竞争何止用激烈来形容,是根本连机会也没有。
当然,反过来,真去乡镇也确实可能就把自己埋没在那儿了。
所以,我觉得地市一级的委办局及其下辖部门不错。既不至于困死在田间地头,未来又有充分的可能性。
然后,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水平,有时事业编、参公编也得上啊。
虽然前景是差点,起点是低点,但是它相对好考啊。而且还是这句话,考进去以后,天地又不一样了。
事业单位么,绝大部分还是执行部门,多数是给机关打工的。你进了这个系统,你才能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,上级部门是什么样的。
你会发现机会总是有的,哪怕本系统没有,兄弟部门也会有。说不定,你们的大领导,和那个兄弟部门的领导也许又正好是熟人呢。
朋友们,很多时候,关系,不是一定说谁父母亲戚当官。关系有时候就是有工作接触,相识,你是他同事、他是我领导,就这么建立起关系了。
我那时帮认识的人找关系,就直接敲敲大局长的办公室(我本身和大局长也没啥特殊关系,纯粹就是一个普通员工)。表明来意,在领导那里挂个号。
上心的领导,就会帮你留意,也会帮你讲几句话。这下,你的优势就出来了。
你想想,考一次公务员不容易,考上更是烧高香了。三取一靠什么,面试分?
别搞笑了,那是三个人都毫无关系的情况下才硬刚面试分的。
如果你本身就在大系统内,不招你,领导自己面子上都过不去!!
(自己人都不招,以后下属事业、非编谁还给他卖命?)
四,之后就慢慢爬吧,在哪儿都一样
从非编,到事业,到参公,到公务员;
从街镇,到区市委办,到省厅,甚至进部委;
你不是清北复浙,你不是高富二代,你只能一级一级考,一级一级爬。
好在35岁前,你有十几年的时间,我认识很多人,自身条件都很不错的,也是这么一步步爬上来的。
说耽误,确实也是耽误了,年龄也越来越大了。可是,和还在蹉跎仿徨的人相比,他们至少爬上岸了,还爬到了一个不错的平台。
下一个十五年,这些人基本都能上到处一级。最后十年,保送一调或二调,这辈子也就到位了。
说穿了,爬的时候还是得不骄不躁,体制内的事情,你急吼吼有用吗。方向正确,慢慢争取就行了。
以上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投稿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本站的观点和立场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