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相当不客气的把所有非业务类的事全部归类为杂事。
不要跟我说这个对思想建设有作用,那个对队伍提升有作用。对不起,我一概不认,就是这么任性。
接着,让我们给这些“辣鸡”分分类吧~
第一类是活动
什么是活动?
想想挺有意思,就好比本来大家都像雕像般一动不动,到了特定时间,忽然所有人都动了起来,出去伸个懒腰、溜个弯什么的。
这就是活动。
所以,活动会有一些的发起时间点:
比如首先,是各种法定“节日”。
从1月1日元旦开始,春节、三八、五一、五四、七一、八一、国庆等等。
这些日子当然都有其无与伦比的重大意义。
所以,到了这一天,领导们不干点工作以外的事,总感觉对不住自己这颗“骚动”的心。
由于这些节日过于重要,以至于我都不方便在这里说些什么,姑且认为也算是应该的吧~
其次,如果这些重大节日是全体普适的话,那么还有很多只适用于某个部分的小“地头”。
大家知道,政府部门要管理社会事务的方方面面,自然条线多的不得了。
一个系统可能就有十几个条线,每个条线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,也就都有自己的“土地公公”。
别小看这些林林总总的地头,如果不加节制,365天看来都不一定够用。
比如,敬老、爱幼、尊师、植树、环保、普法、保密、禁毒、爱卫、文明、志愿者、学雷锋等等等等。
每到这些日子,总有对口部门耐不住寂寞,要活动活动筋骨,顺便显示一下自己的存在感。
他们八仙过海、各显神通,通过知识竞赛、文艺晚会、歌咏舞蹈、征文写作、典型案例、现场咨询等手段。
或宣传、或展示、或锣鼓喧天、震耳欲聋,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搞活动了,生怕自己存在感刷得还不够,错过了今天,又得等上一年。
再次,还有一些活动,完全不具备普遍性,只在特定领域相当红火。
比如,税务可能有什么税法宣传日,劳动保障可能有什么春风行动,文旅要搞旅游节,商务要搞购物节,科委要搞科技节,有些部门还要开博览会,什么数字论坛、经济论坛、发展论坛,什么国际XX节、国际XX日等等。
总之,种类五花八门、内容琳琅满目,除了必选动作,还有自选动作、附加动作,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身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,不由得感叹一声:
杂事真特娘的多啊~
以上这些,是按特定时间来进行分类的。除此以外,还可以按“人群”进行分类。
比如,最响当当的是党建活动。
党建活动可是个大概念,内涵是相当丰富的。
比如,理论学习、红色之旅、教育基地、走访调研、支部共建、读后征文、谈心座谈、知识竞赛、民主生活、廉政建设等等。
这里手动狗头一下:我们拥护各类党建活动的扎实开展,从而武装我们的头脑、增强我们的党性、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。
然后是工会活动。
工会活动可能是唯一还比较受大家爱戴的活动。
但有的时候,工会活动的界限相当模糊。
它可以是:体育竞赛、练兵比武、城市长跑、歌咏比赛、朗诵小品、广播体操、才艺展示、文艺汇演等等。
它看着像是工会活动,但目的却未见得是帮助你丰富业余生活的,很可能沦为一种竞赛和展示的载体。
领导总觉得在工作中无法发现和评价你们,那就大家一起来跳个舞看看,跳的最好的那个就被领导记住了。
再次是团建活动。
年轻人多的单位,可能以团员青年为骨干组织团建活动。
既有所谓学习教育,也有所谓竞赛展示,还有很多娱乐活动。
当然,这一块在内容上可能会相对新颖一些,毕竟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读报纸也太那啥了。
所以,会搞一些素质拓展,甚至桌游密室之类的。比如,我第一次玩三国杀,就是团委书记带我去的。
这也取决于当时我们有一个开明睿智、大姐姐一样的书记。她还琢磨着带大伙儿去拓展训练、攀岩什么的。
不过,所谓团活动,仅仅是以年龄为界限划分了一个群体,其活动的本质,并没有脱离前述几个概念,有着大量的征文、写作、比赛、展示等内容。
说了那么多,你会发现,每一个活动,单独拿出来,都有着无懈可击的理由,比如:
普法重不重要?该不该普法?该。
植树重不重要?该不该植树?该。
理论学习重不重要?该不该学习?该
精神文明重不重要?该不该宣扬?该
既然都很重要,既然哪一个都不可能放弃,那么就365日天天都搞起来吧。
一旦,所有“活动”都这么排好队、这么给你轮着上,你就不得不再次想起题主的问题了:
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非本职工作的杂事?
此外,尽管很多活动内容和性质各异,尽管他们都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,可当你把它抽丝剥茧、露出里子后,发现,其实质仍然是一种功绩观,说到底,还是为了领导或举办者自己。
比如,搞一次团建活动。
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凝聚力、为了让大家放松。但后来想想,搞活动不能光顾着玩儿啊,还是得搞点寓教于乐的内容。
那怎么证明活动寓教于乐呢?最好设计点竞赛、表演、展示的环节,即可以展现队伍的精神风貌,还可以留下点工作的痕迹。
那么,队伍精神风貌好说明什么呢?说明队伍的领导者有水平啊。
而一班下属,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存在感和忠诚度,趁机借着活动展示自己。
这时候,工作还比得过活动重要吗?还比得过杂事重要么?
所以,领导拼了命的要搞活动,部分下属拼了命的响应,各怀鬼胎的体现这体现那,难道不都是为了自己么?
好,这就要引出观点了:
我以为,工作这种东西,就应当是纯粹的、职业的、技术的、专业的。
工作,就是为了一项业务,去充分发挥人的才智。
这其中,当然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去带领、去协调、去把握。
但主要还是所有人全心全意的投入专业工作。
不是说你搞几个学习活动,人的思想能力水平就上去了。
不是说你搞几个团建活动,人际关系就变得和谐美好了。
不是说你搞几个唱歌朗诵,人的精神气质就发生转变了。
不是说你搞几个知识竞赛,人的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。
——当活动情到深处、进行到最嗨的时候,领导无不动容地说,我们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
说的真棒,我也被感动了,觉得身在这支队伍中真好。
可是,活动结束第二天上班,工作该摸鱼的还摸鱼,相互间该不对付的还是不对付,上下级该有小九九的照样有小九九。
所谓凝聚力、战斗力,从来不是靠铺天盖地的活动来形成的。
可惜有些人永远不懂,依然沉醉在一次次的花式活动中,搞得此起彼伏、不亦乐乎、没玩没了。
以上讲得是活动,接着要讲讲评比。
评比历来是各类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的不二法宝。
但我也专门论述过,体制内地工作极其难以评价,至少目前还是无解的。(延伸阅读:关于体制内考核评价的一点论述)
关于评比:
他们说要挖掘典型、树立标兵、选出先进,供大家瞻仰。
他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
他们说发动全系统向某某某学习~
这些我都认可,可是,他们的评比方式,却不如他们说的那般崇高。
首先,他们让你提交一篇2500字的材料;
(相较之下,提交省常务会决策的汇报材料要求字数不能超过1500。这说明再长领导就看不进去了,也反证了这些材料交上去根本没人好好看。)
然后,他们要求你的材料要感人肺腑;
最后,他们说将根据材料来评选标兵。
are u kiding?
难道评选这样的标兵不需要细致考核评价工作量和质量嘛?
难道评选这样的标兵不应该自上而下好好暗访日常表现嘛?
难道评选这样的标兵不需要做做社区调查考察一下人品嘛?
怎么评选的时候,既不看平时数据,也不细究工作量和绩效,更没有任何的实际的人品调查?
怎么变成只看材料了!?还要感人肺腑、动人至深,咋不去写小说呢?
这是评选该有的方式么?这是评选的原本目的么?这是对广大瞻仰者的负责吗?
说到底还是形式重于内容,只不过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啊;想硬生生的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态势,也不管底下人究竟有没有比学赶帮。
反正举办者觉着掀起了热潮、造起了声势,也就满意了。评选表彰会一开,任务圆满完成!
万变不离其宗的为了自己的功绩和脸面啊,真叫人哭笑不得。
此外,评比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,就是自下而上堆叠,造成效率之极大损失。
为了评一个先进名额,上级部门要问一百个单位你们要不要申报?
这一百个单位不管阿猫阿狗、会谦虚的说我不报么?领导颜面何在。
于是争先恐后。
评选机构的优越感就出来了:
看!我随便扔了一块骨头,居然那么多狗在抢诶,好有趣~
然后,一百多篇材料纷纷扬扬的送了上去,最后,就选中了一篇。
那么你说,没选中的、加班写出来的、那另外99篇扯蛋事迹,是不是一种效率浪费?
考核评选,明显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裁决性行为,到了我们这儿却变成了自下而上的争食性行为。
没有细致主动的了解、调查、评判,只会看报上来的材料,看谁父母死的多、看谁老婆守活寡,这种评比,当然只能归类到杂事之中去,并让你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杂事的无穷无尽。
这种、“只要他动动手指头,你们几百个单位却都得折腾”的评比、如果再多上几个,那你们就等着写不完的事迹材料吧。
随后,我来谈谈此起彼伏的各类基层学习培训。
我发现,不管你搞了再多的教育活动,还是没什么人真的在学。(延伸阅读:谈(RED)学习和教育)
真的,这个世界上,最不能强迫的就是学习。
你可以强迫他背唐诗宋词,你也可以强迫他下地干活儿,或者强迫他做一百个俯卧撑。
这些好歹你都看到他们做了,可能也有一定外在的效果。
可唯独学习这个东西,强迫是完全没用的。
学习啊,需要人发自内心的去思考、去领悟、去反思。
比如我教人摸鱼,好多朋友都在与我交流、探讨怎样才能摸好鱼、摸长久、并且不落水。
这才叫学习,认认真真、有板有眼。
那单位里组织的那些个学习会有用吗?
一群油的发亮的中老年同志,拿着不知从哪儿下载的“读后感”——这次学习,让我收获颇丰,让我真正感受到。。。使我内化于心、外化于形。。。
又不是幼儿园,一群摸鱼高手,这样自欺欺人,你觉得有意思么?
从初中起,我就懂得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:
自己想读书的孩子,再艰苦的条件都能给你读成材;
而自己不想读的,你给他天天名师名校,几十上百万下去,他成绩也好不了。
是否主观能动、结果一天一地。
所以,我历来不相信对成年人的学习教育。
成年人若想学,自会如饥似渴、自会钻营取道。好多人主动学习反面教材,把思维都给学歪了。
而你天天给他上培训班,他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。
此外,你拉着他来上课,还会被他视作是一次放松和福利(毕竟脱产学习时不用上班)。
一切“感人的、接地气的、新式新颖的、与众不同”的学习教育都是“纸老虎”。
有这点功夫,让老油子们多填几张报表还更香点儿。
和上述教育相同的,就是搞了再多的评选,却基本没有发挥什么模范带头作用。
看着被选上去的标兵,大多数人心里想的是“有什么了不起”“下次该轮到我了吧”“看来领导就是钟情于他啊”
反正,各种奇奇怪怪、酸臭苦辣的想法都有,唯独不可能真心实意的想向他学习。
这是人类的本性: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,你辛苦、我也辛苦,若说先进轮流当倒也认了,老给这几个人凭什么?
不写举报信就不错了,还学习个球啊,学习他和领导关系好么?
(这里狗头一下,国家层面的英模评选还是需要的,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。但广大基层自吹自擂的评选就算了吧,多是形式主义)
此外,写事迹,是我们最大的一个通病,也是我看穿它是形式主义的极好例证。
从一开始加班加点、呕心沥血的事迹;
到后来死了爹妈都来不及送走的事迹;
再到一年见不着几回孩子老婆守活寡的事迹;
最后是带病工作晕倒在岗位上吐血癌症的事迹。
我不是要对标兵们有什么不敬,也不是说这些事迹就是假的或有什么不好。
而是,那么多年过去了,有些东西已从原来的经典,慢慢变为了永恒的糟粕了,还依然被我们当成宝一样的供着。
由于死了太多的爹妈,由于放弃了太多的老婆孩子,我对这些事迹已经真假难辨,内心更是难有波澜了。
这些身边的人物,你真的很受感动吗?你真的想向他们学习?
当然,我们自己写起事迹来,也跟打了鸡血一样:
“XXX,几年来跑遍了田间地头,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,对乡亲们庄重的许下了诺言。。。”
最后,说说宣传吧。
每个单位都想宣传自己,这可以理解。毕竟一个班五十个小朋友,谁都希望脱颖而出,被老师关注表扬、拿到小红花、成为大家口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但很遗憾,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说,目前我们百分之99.9的宣传,除了感动自己以外,一文不值。
那些数量庞大的“政务微信号”、“微博直通车”、“政务新媒体号”,还有地区时报、简报专刊、宣传栏目、海报横幅,99.9%就是为了给领导个人看的。
然而,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:
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,领导能看到的概率还是不会超过十分之一。
(一方面是领导太忙了,另一方面领导也是明白人,这些废话谁愿意花时间看呢)。
也就是说,最终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。
呜呼哀哉,可叹可叹。
在另外一个帖子里,我曾写道,小日本则脸皮厚到拍了一部《福岛50死士》,不要脸的水平空前绝后。
而美国人拍了一部《切尔诺贝利》,几乎可以引导全西方再次把苏联鞭尸一遍。
欧美人,只要持续不断的拍上几部二战体裁的片子,再这么下去,全世界都会认为二战是英美单独打胜的了。
这个时代的本质,是人类除了娱乐性内容,再也不会去观看和被动接受任何宣传类的东西。
想要宣传,只有拍“好莱坞”大片、拍“美剧”、拍“日本动画”,先用无尽的脑洞和不限于黄暴的内容吸引住他人,然后趁机夹带私货,成功洗脑。
如今欧美影视最擅长的,就是稍微揭一点自己的底,然后让你觉得他们还是靠谱的,毕竟他们敢于说出一点阴暗面。随机趁机讽刺其他国家(中俄),是无底的大黑洞。
别人都已经玩儿的这么高级了,此厢还在搞“政务微信”、宣传简报,让我想起了百年前的大清朝。
可惜啊,这铺天盖地的自宣传类工作、也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体量庞大、妥妥的“杂事”。
许多人兼职在干,许多人专职在干;
许多人苦思冥想,许多人加班加点;
许多人无奈东编西造,许多人只能无病呻吟;
许多人把仅剩的一点职业成就感给写没了。
——某日某日,某某领导参加了一个会,他谈到、他表示、他指出、他强调、他要求、他语重心长、他面带微笑。。。
会场气氛热烈,想起了久经不衰的掌声。
突然,说句实话,我发现这些宣传稿将来可能会非常有用。
我来讲讲理由:
最近,我一直有个想法,就是将来有一天要撰写一本历史体裁的书。
既然是历史书,就需要严谨的考证。
然而,一接触这个领域我才发现,尽管古籍浩如烟海,可真想全面还原历史,还是太难了。
因为历史资料还是太少了,好多内容要么靠猜、要么就只能略过。
可是,将来的人们如果想要描写关于今天的历史作品,就方便多了。
哪怕是一个小县官,都能精确到每一天,他干了什么、说了什么、几个人在场,甚至什么表情、什么衣着、光线怎么样都清晰可查。
可比蒋公日记还要全的多啊!
历史记载走到今天,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巅峰。
真特么的神奇啊!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投稿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本站的观点和立场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