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贴一下我的防失联小号~
(一周没更,因为我出去旅游了。。。
今日为大家奉上一篇“形式主义”大作)
大家知道我在一家小“公司”工作,最近发生了几件事,立促我来写下这篇文章。
第一件事,是他们给我评了个先进。
这与我当然是件好事。
然后,他们习惯性的叫我写一篇2000字的事迹材料。
我遂怒了。
事情是这样的:
早在一个月前,他们也曾推荐我参选另一个先进。当时,就让我写过2000字的事迹材料。
在公司工作的人都知道,评先进是要写材料的,我也早就习惯了,所以当时我并无怨言,写了。
那为什么这次又怒了呢?
因为前一次评先进,是上级公司评选,我们公司把我的材料提交上去,算是履行申报手续,也可以理解。
可这一次评先进,是本公司内部评选。
“换位思考”一下,就好比,你开了个小公司,有十个手下,天天和你抬头不见低头见,一起工作一起打江山。
有一天,你想犒劳一下其中最辛苦的那个。
然后,你打印了一张“最佳兄弟”奖状发给他。
最后说了句,别忘了给我交一篇2000字的材料。
我问候你祖宗。
普:北约给你评先进
我的办公桌就在你隔壁,每天见十回,你要我写事迹材料?
我们每天上下班几乎同进同出,古德毛宁、西游兔毛柔,你要看我什么事迹材料?
我们隔三差五就聊工作、聊思想,你给我布置过任务,我向你汇报过进度,今天你居然还问我要事迹材料?
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也太虚伪、太形式主义了吧。
再说透点:
母亲节,你给你妈送了个祝福,说你真是我的好妈妈,从小拉扯我长大,你能不能写一篇事迹材料给我?
女儿高考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,你很高兴,表扬她十年寒窗获得成功,然后说你能不能写一篇事迹材料给我?
特么都是自己人,都一个公司的、甚至是一个科室的,你问我要事迹材料?你不认识我?没看到“晕倒在厕所”这种桥段感觉这个先进送不出手?
怎么会形式主义到这个地步。。。
第二件事,是公司某部门要求我们学习。
没问题,学习嘛,活到老学到老,应该的。
然后,他们说,你们要开会学习,两个礼拜一次。
说实话,工作很忙,两周一次真排不出时间。而且,我拿工资本质上是因为工作,不是开会学习。
当然,我不是钻牛角尖的人,表面上我还是答应了。
事后,他们说要看会议记录。
呀呵!还挺机灵,怕我阳奉阴违?
没事儿,哥给你们补一个,保证各位爷满意~
事后一看,果然各部门也都是补的。
屁话,业务工作那么重,谁有空天天坐一起讨论思想学习理论,班还上不上了!?
满以为交差了,没想到,他们又说每个人都要有学习笔记,上级可能会检查。
真够能的。
没办法,只能发动全员抄笔记,大家埋头苦抄、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终于把几个月的笔记全补完了,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结果,他们来核验笔记后说,你们不能抄得一样。
这。。。
于是,我再次通知“公司”所有人重抄,这次不能抄成一样,大家各自摘录,相互不能借鉴。
这下总无懈可击了吧。
接着,他们换了个角度问,你们有没有学过原著?(此处原著特指《论语》)
我说学了,都学了。
他们说,把《论语》原著拿出来,要看你们划的重点。
玛德!老子看书从来不划重点不行啊!再说了,多光鲜亮丽的原著啊,划脏了多可惜。
他们说不行,必须划。
好,划吧,反正划划也快,划完总不能再说我什么了吧。
划完之后,我才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、naive了。
他们说,还要看书上的文字感想或批注。
。。。我有点想骂人了!
故事讲完了。
我发现,形式主义背后,至少有这个几个根源性问题在做崇。
第一,形式主义是现实和理想的妥协
是的,公司的初衷是好的,他们希望我读原著(论语)。
但是,他们确实又很难强迫我读原著(论语)。
因为在学术这个问题上,我是自由的,看哪本书、怎么看、如何理解?我自有安排。
假如我只喜欢看批注本、看精选集、看丛书,难道不行么?
他们可能知道这一点,所以也不相信我真会读原著(论语)。
退一步讲,即使我读了,也无法向他们证明。
于是,他们才想出了各种损招、力图从形式上予以证明。如有必要,他们也许会不惜让我把原著抄一遍。
而我,看来也是根硬骨头。
平时,他们让我写讲话材料,我写了。虽然比较无聊,但我认为那多少还算是我职业工作的一部分。
可他们命令我看原著(论语),那就恕难从命了。老子大学毕业后,就再没有人能够命令我看任何一本书了,除非是我自愿。
他们可以推荐、可以提醒,但无法强迫我。
就那么简单。
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了,于是就不得不博弈了。
博弈的结果,便是形式主义!
——既然诸君如此有风骨,既然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实质,那就退而求其次,获得形式也是好的。
于是,双方一拍即合,共同干起了形式主义的勾当。
他们满足于形式,不再要求实质;而我则用形式喂饱了他们,以保证我的实质没有投入太多。
形式主义,其实是一个双方无奈(主动)妥协的结果。
第二,形式主义是人类永远无法解决的长远和短视之间的矛盾
他们不知道这么干会沦为形式主义?
他们不是傻子,他们知道。
前面我说了,他们不光知道,还默许、鼓励、甚至指导。
那为什么他们始终对形式主义乐此不疲呢?
很简单,因为形式是外露的、一目了然的,而实质却往往深藏不露、内敛无闻。
你轰轰烈烈的开一场大会,搞一次公司活动,营造万人空巷的氛围,那么成效似乎就近在眼前、唾手可得了。
可假如你要真正影响人的内心,让别人打心眼里认可你、佩服你、尊重你、追随你,需要久久为功,且未必能成。
于是,短视的人必然舍难求易,醉心于形式主义。
用那五彩斑斓的画面掩盖苍白的真实世界;
用那轰轰烈烈的形式最大化摄取表面利益。
相反,你也会发现一个现象,越是学术大儒、技术大牛,越是简单如初,不拘一格。
既不讲究排场,也不看重穿着,更不关心场面话,对那些外在的形式都毫不在意。
你让他把宝贵的时间拿来在大会上读华丽的报告,做漂亮的台帐,写浮夸的文字,他浑身不自在。
因此,往往越是公司基层,形式主义越严重,一个县村儿搞出来的动静比总公司还大。
总之,形式主义是一张大皮,至于是拿来邀功还是唬人都没关系,只要够大、够糊弄就好。
第三,形式主义无疑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盛宴
自欺欺人之人最为可悲。
大家看着你,大家配合你,大家还为你鼓掌、为你喝彩。
其实,都知道、都明白、都在看戏、都在糊弄、都很无奈。
台上之人似最为光鲜,却也最为可悲。
就怕戏演久了,连自己都找不回来了,失去了作为职业人员的根本,变成了张口闭口只知道要事迹材料之徒。
——乃至于叮嘱大伙儿,“记得别抄成一样”。
有点可笑,自己都遗忘了为什么要做这个事,只记得那形式绝不可少,绝不可少。
永远活在这形式中该有多好啊~
第四,形式主义亦是一种彻底的懒惰。
就如我刚才所述,形式主义是一种妥协,因为实质已经干不下去了,只能退而求其次的追求形式。
那么,有没有好好思考过为什么实质会干不下去?
一个成年人不愿意读你推荐的论语,不愿意用上班时间来开展所谓学习,想过为什么吗?
有没有发现逼成年人学习,还要强调入脑入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。
实际上,那天早晨听演讲的时候我一直在流泪,不用强迫、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感受。
所以,如果不是依靠所谓学习,还有什么影响他人思想、提高他人觉悟、提升他人能力的方式吗?
如果成年人的思想确实无法撼动,那么有没有潜移默化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?
为什么很多人论语没有学好,却把西方理论学得头头是道,还引以为傲?
这些,才是实质性问题,才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。
不是开个会,大家交流什么学习心得,说几句客套话,拍照留台账就皆大欢喜了。
在形式主义的温床中,恰恰迷失了我们应该予以攻克的难题。
最近,电视台密集播放了《觉醒年代》、《光荣与梦想》《理想照耀中国》等电视剧,不管褒贬如何,我觉得内容都很好嘛,至少不是抗日神剧和无脑谍战了,用来学习也很不错嘛,这是一大进步。
最后,形式主义的背后,大概率还站着另一个主义,而这个主义可能更为根源
是的,如果继续深挖形式主义,你会发现背后还有这么一个现象:
公司里有一部分人,他们已有一定地位,但他们想要更多得成绩、想出风头、想让更高级的领导看到他们。
他们的年龄、资历和级别是如此的适宜,以至于他们是如此的急切,根本无法耐着性子靠做实事晋升。
一两年、甚至一年不到就想动一动,靠做实事怎么行?这点时间恐怕连基础业务都整不明白吧。
但过往以来,他们就是靠着这条虚拟的路一路上位、坐上了今天的位置。他们知道能成,只要不断搞大的。
你说他们的心里还会想着实务吗?
当然不会。然后,为了继续往上爬,为了一己的利益,他们有点歇斯底里了。
你上班焦头烂额的想怎么才能完成指标,怎么才能让客户群众满意;而他则挖空心思的琢磨怎么才能把你们全都发动起来,形成更大的声势,能有让领导立时三刻看得见的阵仗。
所以,他们如此强调形式,如此喜欢台账资料、档案账册、记录留痕、美丽简报、华丽APP、视频宣传、会议照片。
当然,不是我看不起他们,这么多年了,他们都没折腾出些新的玩样儿。
此外,还有一个问题。
他们这么折腾,累得却是你,他们一点儿也不累。
他们只打了一张奖状给我,可我确不得不加班给他们写事迹材料;(还要求感人)
他们只是动动嘴、动动手指头,可我却得补会议记录、拍会议照片、抄个人笔记、划书、批注、写读后感。
我们的付出是如此不对等,形式主义对我百害而无一利,却对他百利而无一害。
所以,形式主义才会屡禁不绝啊。因为,你的工作是为客户服务,而他的工作本身,就是折腾你搞事情啊。
你的付出,成为了他们零成本的业绩、成为他们向上的垫脚石。要是我、我也使劲儿搞,反正有朝一日搞大了,我升职加薪调岗,哪还管的了曾经的垫脚石呢?
再说,不让搞形式主义了,他还能干啥呢?这么多年了啥业务也没专研过,在业务领域只能做你的小弟,他能甘心吗?
所以,他必须扯起形式主义的大旗,对着你发号施令:
你看看,学习的时候根本没有入脑入心,读原著不认真不仔细,记录不全、感慨不深,好好整改!
我还能说什么呢?
我只能在尽全力保证业务不受影响的同时,再尽力陪着他们玩儿,用最美丽的画笔、最浮夸的词藻,为他描绘一个美丽的世界,希望他能够满意,能够消停一会儿。
最后,我还得谈谈形式主义的危害。
这其实在前述观点中已经提到了,我只是再归纳一下。
首先,形式主义会让我们醉心于做简单的事、表面的事,忽略了对于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改变。
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。
古代帝王们在面临统一大业收官时,总会面临形式统一还是实质统一的问题。
形式统一见效非常快,地方军阀宣布效忠,全国迅速统一。可你没有真正撼动对方的根基,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隐患。
相反,如果硬刚,就要准备继续打仗、死人,统一的日子也许会迟来。所以任何人面对形式诱惑都会犹豫。
但顶住的人、拿下实质,才会迎来真正的统一并长治久安。
好多根深蒂固的问题,需要动刀子、需要挖根子,但形式主义妨碍了这一切,会一开、锣一敲,工作就算完成了;
清单一列、报告一写、台账一整,活动就算结束了。
没有人再关心实质问题是什么。
也没有人会反思——也许一开始提出的任务就存在问题,所以大家都不约而同都干成了形式主义。
或者,减少这样的任务,才是我们应该优化和改进的。
其次,形式主义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尤其是在基层。
当今公司的一个现象,就是难啃的骨头碰也不碰、层层转发,而形式主义的东西却层层加码、越搞越大。
因此基层才会变成重灾区!
我反复强调一个观念,如果撇除一切虚了吧唧的形式主义任务、专心于主营业务,那么我们的员工编制至少可以砍掉三分之一。
就是这么豪迈~
反之,如果形式主义愈演愈烈,你再给基层扩编一倍它也应付不来。
我身在东部发达地区,虽然没人会嫌工资收入多,但我还是想说,我的工作时薪是很贵的。
这一天大几百的收入应该投入到为客户群众的具体服务中,而不是在哪里搞形式主义。
为形式主义付出的每个小时,都消耗着公司的资源,虽然对个人来说是无所谓,反正班照上、钱照拿,但对总公司来说就是巨大的浪费。
再次,盛大的形式主义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形式人才。
一旦专业化,就糟糕了。
久而久之,他们啥也不会,就是搞形式主义特拿手。
写活动方案犹如神来之笔,想各种法子逼着下面就范。
他们会把你们交的材料进行排名,交了10篇的第一名,交了1篇的最后一名。
然后,他们把排名贴到你的门口,让你的领导看。
你玩儿得过他们吗?
其实,我最担心的,就是“专业化形式主义”队伍。
这样的队伍存在,只会越来越做大形式主义,毕竟,他们也要生存、他们也要发展。
不瞒各位,我搞形式主义是老手了,我曾经疯狂的搞台账,搞ppt,搞美工,一句话不带点感人肺腑的形容词都不好意思说出来,不改成排比整点对仗都觉得没写到位。
不过,我始终没有放手业务,这使我还能够“坚持初心”,不至于沦为伸手要材料、要简报的形式之徒。
我拒绝了把我调去“虚拟科室”的机会,我坚持要留在业务部门,也会继续坚持下去。
最后的最后,我反对形式主义,并不是反对必要的形式。特别是在总公司层面,适当的形式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,能够鼓舞人心、激励大众,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磅礴之气。
但是,一个小破公司搞得比国家还轰轰烈烈就省省吧~
免责声明:本文由网友投稿,内容仅供参考学习,不代本站的观点和立场!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